案例 | 华泰证券:科技与共生文化下的绿色金融

Connor 火必全球站 2025-03-18 6 0

2023年,因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出色表现,以及体系化的ESG 治理结构,在被视为全球权威的MSCI的ESG评级中,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成为境内证券行业首家被评为AA级的企业。

虽然在绿色金融领域领跑行业,但华泰证券仍然切身感受着绿色金融面临的现实困境:社会资本不愿意大规模投入、不少项目发行遇冷等。面对绿色金融短期收益偏低但长期发展空间巨大的矛盾,华泰证券一方面完善顶层设计,为绿色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并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结合行业及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禀赋,从金融、科技、公益等多角度发力,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的创新方式,为公司培育未来新的增长点,也为破解绿色金融发展难题贡献力量。

如何破解绿色金融规模化难题

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起,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也为其提供了重要政策利好。

不过,许多绿色项目由于其正外部效应没有被完全内生化,收益率略低于市场水平,社会资本尚未广泛介入,比照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中国的绿色金融的规模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简称GSIA)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中国大陆主要种类的责任投资总市场规模大约在31.59万亿元人民币,比照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仍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中国大陆责任投资的来源相当单一,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占比最大,其他来源的投资占比都非常有限。

因此,如何引导非银金融机构加入、改善绿色金融参与方结构失衡问题是破解绿色金融规模化难题的一个关键所在。华泰证券作为国内头部券商之一,面对绿色金融短期收益偏低但长期发展空间巨大的矛盾,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引导内部主动投身绿色业务的创新和探索,为公司培育未来新的增长点,也为破解绿色金融发展难题贡献力量。

前瞻战略推动业务转型

2006年,IPO市场还是一片火爆,券商投行业务则高度同质化,多为通过保荐承销提供企业上市通道,当时综合实力尚未跻身行业前列的华泰证券主动放弃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后产业的短期通道业务收入,明确提出“行业定位”,聚焦战略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就包括其中。

站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不是商业效率最高的选择,但华泰证券坚持了下来,并同时调整展业思路和展业模式,集中投行和研究的能力优势,建设全业务链服务体系。2013年,在IPO停发的“寒冬”,华泰证券推动内部业务线整合,向前中后台专业分工协作的平台化“大投行”模式彻底转型,对员工的激励也从简单的项目提成转向了整体考核,鼓励基于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的跨团队、跨业务线联动。

虽然当时尚无清晰的绿色金融概念,但前瞻性的战略转向,让华泰证券内部逐渐形成对长期主义的认同,注重支持代表长期发展方向的行业、注重陪伴行业里的优秀企业长期成长。

华泰证券在绿色产业的第一个标杆性项目来自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电力”)。创立于2002 年9月的长江电力,隶属水电龙头企业三峡集团。2003 年 11月,长江电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7年,华泰证券成为长江电力第一单公司债券“07长电债”的主承销商,并担任受托管理人。当时的资本市场刚刚经历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债券的品种也非常少,华泰证券以诚意和专业打动了长江电力,到2009年“09长电债”发行,双方已经磨合得很好。之后的十几年中,华泰证券陆续为长江电力提供了包括再融资、并购重组、境外发行GDR(global deposition receipts,全球存托凭证)等在内的多种金融服务。2021年,三峡集团下的新型清洁能源企业三峡能源上市,华泰证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进一步延续了与长江电力的“情缘”,造就成功筑基新能源板块股权融资业务的一段佳话。

展开全文

企业在选择金融服务商时非常看重行业经验,要在某一个产业深耕的话,布局至少得提前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发展早期的积淀让华泰证券能够很早就从服务绿色产业中受益,也为后续各项业务的绿色转型奠定了基础。

制度建设推动业务规模进阶

2020年,华泰证券建立ESG委员会作为公司社会责任和ESG工作的决策议事机构,由公司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直接领导,统筹ESG建设和管理;在委员会下,又设 ESG 管理团队,并在总部相关部门及子公司设置 ESG 联络专员,负责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华泰证券长期致力于推动绿债在全国的发展,也积极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近些年来,帮助包括三峡能源、华宝新能、天合光能等在内的多家绿色低碳企业成功完成股权融资。2023年,公司承销绿色股权、债券项目规模达579亿元。公司还通过创设绿色产品、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绿色企业盘活资产,获取发展动能。公司还新设产业投资基金,参与绿色产业投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随着国内外碳市场的建立和活跃,华泰证券快速推动开展碳交易业务。2022年,公司成为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首批参与者;2023年,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资格申请获批。华泰证券正全面构建面向绿色产业客户和投资机构的碳市场产品与服务能力,为支持国家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科技赋能绿色业务模式变革

华泰证券的绿色金融,打上了独属于自己的科技文化烙印。从2009年开启互联网战略,到十年后2019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多年来的坚持投入让华泰证券在同业里有了鲜明的“科技创新”标签,更积累了能与业务高度协同的扎实科技实力。用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业务与场景尽管仍处于发展初期,但业已落地的一些项目案例展现出未来大规模应用的潜能。

华泰证券自主研发的CAMS平台颇具代表性。作为全集团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信用研究工作平台,CAMS已将ESG 因素纳入企业风险画像模块。平台基于底层的行业分类数据、舆情数据以及特色另类指标[如吨钢能耗(钢铁行业)等]构建ESG 分析模块,内容涵盖包括“环境与事故”在内的五大维度,借助大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NLP)等科技手段,持续跟踪监控上市公司及发债主体的ESG风险暴露及ESG 风险应对情况。在一次实际操作中,CAMS应用正面筛选投资策略,综合考虑企业实力和ESG表现,调高了一家主营水务及水环境治理企业评级;另一个应用负面剔除投资策略的案例中,进行债项评级时,将一家在“环境与事故”模块有多项负面ESG因素的企业,定级为不允许进行常规债券投资。如此通过科技平台的高效评级,切实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业务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华泰证券多个业务线都与科技部门协同,探索利用数字技术、金融科技链接绿色发展各参与方,希望解决阻碍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问题,提升效率,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模式变革。

公益凝聚多元力量

华泰证券在生态保护公益事业中深耕多年,从支持保护机构做保护,到联动资本与保护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在多方共生共荣的合作生态中,一些极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初具雏形。在这些“主业”之外的更多面向里,华泰证券积极探索未来的增长点。

2018年,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华泰证券设立“益心华泰 一个长江”生态保护项目,以长江流域为主,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六年来,项目已在长江源区支持建立了4000平方千米的社区保护地,开展物种监测和社区保护;在长江中下游,则支持多个在地机构保护11种代表性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随着项目走向深入,华泰证券深刻认知到生态保护需要经济社会各部门协同,金融机构作为动员社会资金的“支点”,能够有效凝聚社会多元力量,构建开放、共生生态,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多贡献。为此,华泰证券已于2020年、2022年举办两届“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金融监管、学术、保护、投资等多方机构,共同探索ESG投资中的生态环境准入,搭建资本市场与生态保护对话的平台。

除了为各类保护项目引入来自金融行业的更多支持外,华泰证券也在与保护机构的合作中,试水创新金融产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外延。2021年,子公司华泰证券资管推出首只“华泰益心系列”公益主题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通过捐赠管理费,支持SEE基金会开展江苏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及可持续渔业试点项目,推动环境友好型养殖行为和可持续捕捞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之于企业尚缺乏披露、实践指引,在华泰证券、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万得等机构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多家研究和保护机构研发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整合物种分布数据、自然保护地数据、企业活动数据,形成自然观察数据库;并基于该评估工具,搭建起企业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包括信息披露和压力评估两大板块。这一前沿的探索为量化评价企业生物多样性表现、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展示中国证券公司的绿色担当

凭借优异的ESG治理实践,华泰证券2023年MSCI ESG评级从A级跃升至AA级,为境内证券行业的首家AA级,跻身全球领先水平。在绿色金融领域,业务也初具规模优势,截至2023年末,公司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近6000亿元。子公司华泰证券资管则于2021年正式签约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在 UNPRI 六项责任投资原则指导下,从投融资双向赋能角度创新 ESG、绿色资管产品,在非标项目的尽职调查及风控审核过程中增加考核与环境、社会、责任相关的标准。

在科技赋能绿色运营方面,华泰证券已累计研发超过30项服务平台,全面覆盖前中后台各层面和业务。公司数据中心通过技术升级,在性能提高的同时,相比于传统服务器,降低了66%的电力功耗,从而减少约2/3的碳排放;机房区域基础设施采用冷通道封闭这种高效节能的技术,提高设备散热效率,加强冷气流利用效果,全年约可节电10950千瓦时。

在环保公益领域,六年来,华泰证券已在长江源区支持建立了4000平方千米的社区保护地,在长江中下游支持多个在地机构保护11种代表性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在青海、四川、云南等项目地,超过4700名农牧民从社区保护中直接受益。近三年,公司举办的劲草嘉年华、鹤类保护展览等各类公众教育活动共吸引线上线下超过140万人次参与。“一个长江”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为唯一入选金融企业案例,向全球展示了中国证券公司的绿色担当。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案例研究员;华泰证券战略发展部品牌经理)

责编 / 沈竹山

校审 / 李 翔

监制 / 孙玉华

一本关于国企改革的评论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是由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分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期刊。2010年创刊以来,杂志秉持“启迪国企现代思维 领航国企特色实践”的宗旨,突出评论特色,围绕国企改革和国企党建两大主题,研究发展规律,解析制度精髓,探索实践途径,已成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权威研究平台和主流舆论阵地。国内统一刊号:CN11-5992/F 全年定价420元

联系人:沈老师

投稿邮箱:xdgqyj@163.com

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