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政府债继续发力(2025年2月)

Connor 火必全球交易所 2025-03-27 7 0

文|杨帆明明肖斐斐玛西高娃章立聪

彭博王希明林楠史雨洁

社融方面,政府债发行支撑2月存量社融同比增长8.2%,较1月回升0.1个百分点。政府债支撑社融的原因是,今年2月的新增专项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分别发行4966亿元和7823亿元,合计规模较去年同期超出8459亿元。信贷方面,总量回落,央行口径下人民币信贷新增10,100亿元,同比少增4,400 亿元。其中,企业短贷与中长贷分别同比少增2,000亿元和7,500亿元,我们认为这和政府置换债前置发力的替代作用、1月集中投放对信贷储备的消耗以及企业开工偏慢有关。存款方面,M1同比增长0.1%,较前月继续下滑0.3个百分点,私人部门降杠杆的倾向仍在延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向后看,在决策层提振内需政策的推动下,财政资金拨付有望带动银行配套项目融资需求改善,同时伴随着节后企业开复工持续推进,预计3月信贷情况较2月将有所改善。

▍事项:央行发布2025年2月份金融信贷数据。

其中,新增信贷1.01万亿元(2024年同期1.45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23万亿元(2024年同期1.50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2%(上月8.0%);M2同比增长7.0%(上月7.0%)。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社融:政府债发行支撑2月存量社融同比增长8.2%,较1月回升0.1个百分点。

政府债方面,2025年2月政府债净融资额为1.7万亿元,发行规模为历史单月第二,实现同比多增1.1万亿元,是2月社融增速的支撑项。今年2月的新增专项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分别发行了4966亿元和7823亿元,合计为1.2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超出8459亿元,是今年2月政府债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信贷方面,2月社融口径下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6506亿元,同比少增3267亿元,是社融增长的主要拖累项。6个月国股转贴现利率在2月最后一周累计下行16bps至1.05%,可能已反映了票据冲量和2月信贷数据质量偏弱这一特征。企业债方面,2月企业债融资1702亿元,同比略多增279亿元,未延续此前的良好势头。1Y、3Y和10Y品种的AAA企业债利率在今年2月份分别累计上行26.9bps、24.2bps和20.1bps,近期的债券利率上行导致部分企业推迟信用债发行。股票方面,2月新增股票融资76亿元,同比少增38亿元,IPO和再融资继续保持较慢的节奏。非标方面,2月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为-2985亿元,同比少减701亿元。1月新增委托货款和新增信托货款分别录得-229亿元和-330亿元,并分别实现同比多减57亿元和同比少增901亿元。

▍信贷:总量回落,结构有待修复。

央行口径下,2025年2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0,100亿元,同比少增4,400 亿元。拆分来看:1)企业端,基数、季节与投放节奏的多维影响下,短贷与中长贷增长均有所回落。2月企业短贷/中长贷/票据融资分别+3,300/+5,400/+1,693亿元,分别同比少增2,000亿元/少增7,500亿元/多增4,460亿元。一方面,政府置换债前置发力的替代作用及还款加速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今年以来银行投放节奏更为靠前,1月集中投放对信贷储备有所消耗,叠加2月前半程仍处农历“十五”,企业开工较慢,综合导致投放进程相对偏缓,当月票据融资明显上量亦体现实体需求仍待修复。2)居民端,需求弱复苏下,信贷增长仍偏弱。2月居民短贷/中长贷分别为-2,741/-1,150 亿元,同比分别少减2,127 /多减-112亿元,我们判断当前居民端需求仍处弱复苏进程,近期地产销售数据有所转暖,叠加决策层提振内需定调积极,后续居民信贷修复空间有望打开。此外,去年2月4千亿的非银信贷一定程度拉高了总量基数,今年2月非银贷款新增2,844亿元,同比少增1,201亿元。

展开全文

▍存款:M1同比增速继续下滑。

2月M2同比增长7%,较前月保持不变;M1同比增长0.1%,较前月继续下滑0.3个百分点,M0同比增9.7%,主要受居民春节取现时点错位所致,因此1-2月同比增速波动较大。M1增速下滑,体现居民消费意愿和企业投资意愿依旧未被激活,居民对“贷款买房”的态度依然谨慎,需要等待收入预期或房价预期提振后可能有所好转;此外,企业生产投资意愿不高也会导致账上留存的活期存款较少。整体上,私人部门降杠杆的倾向仍在延续。2月政府债融资规模较高,带动财政存款同比多增1.1万亿。2月居民存款4000亿元,企业存款同比少减7500亿元,较1月相比,反映银行存款流失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有利于银行负债端资金企稳,但考虑当前的流动性格局,银行负债端的改善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风险因素:

逆周期政策力度或效果不及预期;企业融资需求减少;存款搬家现象强化。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3月14日发布的《2025年2月金融数据点评—政府债继续发力》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