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金融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助力地方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Connor 火必Huobi交易所 2025-03-27 14 0

近年来,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共建、共治、共用”模式,科学运用多方安全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打通多源数据流通堵点,探索建设苏州市金融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各方数据要素结合,有效释放金融数据乘数效应,为苏州市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张蕾:金融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助力地方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党委委员 张蕾

建设背景

金融数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强化风险防控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关键驱动。苏州市分行积极采取行动,探索金融数据共享共用。从实践经验来看,数据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三大痛点对数字金融、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一是数据共享与流动面临显著障碍。由于数据固有的不可控性,导致其易复制、易传播,许多机构对数据共享持谨慎态度,造成了严重的“数据孤岛”现象。

二是数据安全问题愈发严峻。金融行业是一个数据高度密集并受严格监管的领域,数据安全面临较大挑战。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数据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金融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务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提升,风险管控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潜在风险的危害也在逐步加剧,使得数据安全保护和合规审查的要求更加严苛。

三是多源明细数据需求日益强烈。当前金融业务场景主要依赖单一的金融数据源,而实际业务主体的资金流、信息流分布在不同机构和不同行业,缺乏完整的原始底层数据,无法构建全面客观的描述。在此情况下,解决数据安全流通、融合分析以及挖掘金融数据价值等问题,已成为释放金融数据乘数效应,破解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工作难点的关键。

具体做法

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机构的多源数据的安全共享,探索建立苏州市金融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为基层人行履职提供充分、有效、可信的基础信息,纾解金融数据乘数效应的释放难题。

1.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数据安全共享

一是多方安全计算实现数据共享“新模式”。利用基于密码学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采用“数据可用不可见”方式,解决“数据共享”和“数据私密”矛盾,在原始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进行安全计算。

展开全文

二是区块链保障数据安全“新通道”。基于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处理各环节可记录、可追溯、可审计,平台参与各方可对数据、模型、规则的创建及使用进行授权和全流程管理,保证业务信息和业务数据安全可控。

三是联邦学习支持数据建模“新算法”。运用“数据不动模型动”的多方联合建模技术,平台提供对多源数据的全方位、多维度视角分析挖掘能力,针对特定金融业务场景,可以按需组合不同的参与方,选择相关数据进行建模,实现灵活、高效的数据协同与创新,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建立管理机制确保平台规范运行

一是建立组织体系规范。成立苏州市金融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及辖内金融机构组成,覆盖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地方法人等不同类型。制定《苏州市金融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管理委员会章程》,定期召开管理委员会会议,讨论平台建设关键议题,统筹调度数据归集、数据治理、功能研发等各项工作,确保平台建设与应用稳步推进。

二是制定数据应用规范。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制定《苏州市金融业数据综合应用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将适时作为团体标准发布。制定并发布《苏州市金融业务数据归集规范》,遵循“授权前置、最小必要”的原则,确保金融数据的及时准确归集。

三是构建日常运行规范。制定《苏州市金融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管理办法》,从运维、安全等方面明确日常运行要求,通过规范平台管理、明确各方职责,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控,提升运行效率。

3.打通数据堵点保障平台落地应用

一是构建安全共享渠道,推动数据高效流通。平台保证各参与方在安全可信共享数据的前提下进行联合计算,有效解决“不愿共享、不敢共享”的难题,参与机构数据共享的主动性得以提升。

二是完善多源数据整合,丰富建模关键变量。平台通过整合金融交易数据、外部行业数据、企业征信数据和地方政务信息,构建覆盖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数据体系。借助丰富的数据资源,平台能够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数据特征,为模型输入更有价值的信息,为各类业务场景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三是平衡创新能力差异,精准支持业务需求。金融机构在技术能力和数据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内部模型分析效果参差不齐。平台通过联邦学习技术融合各银行金融行为特征和客户样本进行建模,并将训练完成的统一模型分发至各参与机构的联邦学习节点,确保各方采用一致的模型规则。此方式有效缩小辖区内机构间的建模能力差距,提升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阶段性成果

一是落地技术创新成果,建立数字金融发展基座。目前平台隐私计算节点已达38个,涵盖银行、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征信机构等不同类型,是全国节点最多、参与方最广泛的金融业多方安全计算平台之一。截至目前,平台已归集金融、政务、公用事业等80余部门的百亿级明细数据,能够从微观层面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全景穿透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是赋能小微企业融资,拓展普惠金融服务深度。平台通过资金数据的充分运用,破解“信用白户”获贷难题,大幅提升中小微企业获贷率和首贷率,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效,积极实践数字金融优化小微企业、科技企业信贷服务的有效路径,助力实现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三是强化智能风险防控,筑牢金融业务安全防线。平台通过隐私查询方式整合本外币交易数据,联动征信数据挖掘企业资金交易特征,辅助筛查违规企业,已应用于外汇展业非现场监测场景。依托平台构建涉电信诈骗“资金链”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已上线黑灰名单核查、一人多卡核查、精准阻诈、高危预警对象保护等20多个金融业反诈场景,高效识别银行账户涉诈风险,显著提升风险防控的及时性和精准性,有力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守好金融业务风险底线。

工作展望

下阶段,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将加强对数据资源融合、金融场景创新和金融数据应用的探索,锚定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为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深化数据融合与数据安全保护。一方面持续丰富平台数据来源,加强与省内不同类型机构的对接,引入多元数据要素,进一步提升建模关键变量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健全平台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防护技术能力,筑牢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防线。

二是加强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场景拓展。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创新开发与各类市场融资需求更相适应、业务更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场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使更多市场主体受益;进一步强化金融风险监测能力,提升金融监管效能。

三是探索金融数据应用体系建设。结合金融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情况和应用实践,从技术、管理、标准、场景等方面总结实战探索经验,形成一条建设数字金融数据基础设施的可行路径,助力完善金融行业数据应用体系。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12月下半月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