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提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
6月19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最新出台的《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在方案里,武汉首提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新目标。提出到2027年,全市设立科技分支行、科技保险分支公司、科技金融事业部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融资便利度、获得感明显提升,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培育耐心资本,容错率最高达100%
武汉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武汉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谢济全表示,按照“股权投资做引导、债权融资做增信、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募资做培育”思路,方案重点在如何引导、如何增信、如何培育上狠下功夫,系统部署实施耐心资本培育、科技信贷提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风险补偿分担和科技金融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
武汉市财政局一级调研员祝丽华进一步介绍,在实施耐心资本培育行动上,政府投资基金完善了创投基金制度,包括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创业投资类基金中的出资比例可达50%以上;投资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或者直接投资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总额,不低于当年新增投资额的20%;参与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鼓励打造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建立健全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的容错机制,如因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投资未达预期的予以免责,允许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投资总额80%、60%的亏损,根据尽责评估情况,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展开全文
在科技信贷提质行动上,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二级巡视员刘红透露,武汉全面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对企业的知识价值进行信用评级,引导银行通过“零门槛、全线上、纯信用、优利率”的方式,向企业提供3年以内、1000万元以下的纯信用贷款,政府对银行贷款本金损失的80%进行风险补偿,以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此外,对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的高校师生创业企业首贷户,给予最高100万元、最长3年的贴息支持。截至6月11日,武汉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放款365.63亿元,累计服务企业数4287家。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行动方面,谢济全表示将支持优质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目前正在构建由500家企业组成的金银种子后备库,35家企业组成的在辅在审库。
同时,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鼓励政府投资基金与上市公司、产业链“链主”企业、“金种子”“银种子”企业等合作设立并购基金,加大产业链并购重组力度,政府投资基金最高可按1:1比例参与出资;用好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政策,对于控股型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额比例最高可达到80%,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自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发布以来,武汉已有12家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72亿元,还储备了110余家意向发债企业。
底气叠加机遇期:“诞生”多个全国科技第一股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武汉是有底气的,并处于机遇期。去年9月,武汉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批银行股权直投试点城市。目前,5家国有大行已在汉达成650亿元规模的合作协议,已注册落地4只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基金,首期规模合计36亿元。
今年3月,武汉获批适度放宽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中信银行武汉分行等,均已落地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项目;两个月后,武汉又被纳入全国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支持的10个地区之一,同期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若干政策举措,重点支持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武汉作为中部唯一入选城市,再次站在政策风口。
“十四五”以来,武汉已经累计新增上市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10家。特别是2024年,诞生了“国产数据库达梦数据”“中国电竞星竞威武”“自动驾驶芯片黑芝麻智能”“交互式AI声通科技”等4个新兴领域全国第一股。今年以来,已新增兴福电子、宏海科技、元光科技3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还有武汉新芯、禾元生物、超颖电子、大众口腔、翰思艾泰等企业正在上市路上。
2024年,武汉全市私募基金投资增速位居全国第二、募资增速排名全国第五;截至当年底,武汉共有32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2287.8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是整体贷款增速的2.5倍;依托大数据技术打造的“汉融通”平台,归集23亿条公共数据,累计入驻小微、民营等各类市场主体38万户,促成融资约4300亿元,居中西部同类平台第1位。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评论